
中日的商业思维模式固然存在差异,但双方的营商策略优缺点也同样存在互补的可能,单单因其“零瑕疵”的洁癖方针,放弃这个也许足够领跑未来产品方向的海上领国,未免有些因噎废食。
【本文共四章节,此为第二章节】
在日剧《深夜食堂》的最新一季,出现过这样一个场景:
一位中国人拿着手机问店家:“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吸引了在场众多日本人奇怪的目光。
(图片来源:《深夜食堂》)
其背后所折射的,不仅是日本对于中国刻板的印象,也透露着中日两国之间迥然不同的商业思维模式。
几年前,时任UC CEO的俞永福在总结国际化打法时说:“我们可以将全球市场分为四个区域,即中国、新兴市场(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欧美以及日韩。其中,日本的互联网产业环境非常封闭,外国卖家很难取得成功,我们决定阶段性放弃。”
而这也代表了当时大部分中国卖家对日本跨境市场的看法。
在几大海外市场中,日韩自成体系,尤其是日本,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商业模式都是从本土出生。
这也就代表,中日卖家在跨境商业思维上难免会有碰撞与摩擦。
前日本乐天部长高桥健表示:“相对来说,日本商家较保守,更为谨慎,而中国商家会更勇敢一些,也比较激进。”
中日双方思维的差异,导致商业模式的差异,其实都可以通过沟通进行洽谈,但其背后的整个文化沉淀,却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融会贯通的。
日本跨境赛道有其顾虑及痛点。中国卖家要想进驻其中,就必须遵循日本赛道所提出的比赛规则,解决对方对我方的顾虑及担忧。
莫要妄想日本赛道一方降低门槛,而是要将心思放在如何提升自己,强身健体,但非揠苗助长。
日本赛道有多值得落脚?
据日本纺织品进口商协会统计,日本国内服装进口比例的渗透率自2017年的97.6%,连续五年刷历史新高。特别是中国等亚洲国家的进口增加,进口比例较20年前超过25个百分点。
据principle报道,在日本活跃的电子商务用户和客户大约有9700万。这占该国总人口的76.4%。2020年的数据显示,日本电子商务市场的年增长率为4%。这种增长速度只需要再持续一年,就可以使日本的电子商务市场用户人数突破1亿大关。
(图片来源:principle)
但是中日卖家的合作,由于文化思维、商业习惯、市场渠道搭建、信息沟通习惯的差异,导致很多合作没有办法高效的进行。
中国卖家发展注重速度,执行力也较强,相对而言,日本卖家在发展中更注重“稳”,计划性更强。
在市场投入方面,中国企业对推广宣传的投入会更多,日本企业则注重于产品研发。
中国卖家在商业运作上更偏向于积极主动,而日本企业则更谨慎保守。
这些差异,导致了中日卖家双方合作建立信任更加困难。
“中国卖家与日本卖家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卖家常常因为过于在意投资前的风险评估,错失投资机会。即使机会在前,也是中国卖家抢先一步,而且我认为,中国卖家的销售能力更强。”高桥健总结到。
但这也不代表没有合作的可能。相反,中日之间不同商业思维模式的迥异,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发挥1+1>2的效果。
“比如乐天市场和雅虎,页面所展示的商品与实践还是相差较大,中国卖家的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投诉较多,规模不够大,质量就无法过关。但生产速度、投资金额较于日本本土卖家,还是有很大优势”。
高桥健认为,中国买家要想打通日本本土市场,提高产品质量,迎合日本的消费习惯,还需借助本土的服务商,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
低竞争市场渗透率、高连接性、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高水平的在线支出以及对物有所值的日益重视,这些因素都在表明,该地市场对于跨境卖家而言具有巨大的潜力。
问题是,谁会首先克服谨小慎微的恐惧,在日本做大做强?
【原创申明】为了更好保护支持原创内容和对忠实读者负责,本网站跨境阿米SHOW(网站地址:www.amishow.com)及公众号跨境阿米SHOW(微信号:amishow321)刊载的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所有内容,除签署正式付费转载协议伙伴外,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修改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或本公众号的内容。本网站或本公众号部分引用资料只代表原作者意见,不代表本网站www.amishow.com或者本公众号『跨境阿米SHOW』任何立场,如发现本站文字存在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微信号:amishow01」「邮箱copyright@amishow.com」处理。
发表评论
请先登录后参与评论
{{ item.user_info.display_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