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此次的举措实际上是为平台收紧外部广告,聚拢私域流量的大潮拉开序幕。从此以后,卖家将不得不和平台共享消费者的用户数据,平台在交易过程中的中介属性会更明显,发挥的作用也会更大,但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是否因此能得到大幅提高?这个问题还有待后续观察。
现代社会非常讲求企业责任感,平台也好,卖家也罢,都得在发展的同时也得对公众利益负起一定责任。而且,现代的商业竞争往往追求“体面”,哪怕这种竞争实质上是排除异己、虎口夺食,也要以一个政治正确的借口作为切入点。
对互联网科技行业来说,用户的信息安全保障永远是躲不过的话题和公众质问点。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大众显然还没意识到自己的信息安全是怎样陷入风险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网购订单信息和搜索引擎历史等资料会刻画出跟用户个人偏好一致的用户画像。
有了这幅用户画像,卖家就能清楚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而使他们的营销事半功倍。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随着公众对互联网本质的了解愈发深入,他们对这种看不见的跟踪者也愈加反感,退一步说,利用用户信息做广告营销还算勉强能接受,但更可怕的是,万一有不法分子采集这些信息从事违法活动呢?
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报告》数据显示:通过自主捕获和厂商交换发现新增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86.6万余个,同比下降47.0%。通过对恶意程序的恶意行为统计发现,排名前三的仍然是流氓行为类、资费消耗类和信息窃取类,占比分别为47.9%、20.0%和19.2%。
正因如此,当前用户对信息泄露风险的容忍已濒临极限。最大的广告投放平台之一——苹果,正是看中了这一时机,顺势推出了他们的新广告投放政策。
一直以来,苹果与Facebook等广告投放巨头既有合作,又存在竞争关系。一方面,Facebook等App需要以iPhone为载体为用户提供服务,此为合作互利;另一方面,苹果自身也有承接广告业务,因此它也跟Facebook等传统广告商存在商业竞争。
(来自:Pixabay)
为了能在广告份额竞争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和利润,2020年6月,苹果借助其平台方的身份发布了投放新规:从iOS 14版本开始,所有App必须征得用户许可,才能对其进行跟踪或访问其设备的IDFA。
IDFA是苹果官方唯一允许广告获取用户的信息,可以理解为广告id,它是苹果公司向广告主提供的用于追踪用户的广告标识符。但IDFA并不会永远一成不变,如果用户完全重置系统,广告标示符会重新生成。
iPhone一直引以为豪的高安全性能,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IDFA之上。因为其既可以在任意时刻关闭,也可以随时重新打开,并且随着每此关闭、打开一次,这个IDFA会立即刷新。因此只要在用户不愿意的情况下,广告主根本无法追踪个人信息。
相比之前,苹果的信息安全新规最大的差别在于:用户对IDFA的把控更加彻底,在App安装之前便可决定在整个使用期间是否要让广告主追踪自己的信息,而无须像之前那样需要反复操作。
别人家的奶酪看上去好吃,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吃得到。苹果对此应该深有体会,因为它的新政触及了庞大且坚固的广告业联盟的利益,本来都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兄弟,苹果如今却连人家的锅都要砸了,这自然引起以Facebook、Twitter为首的广告巨头的集体反对。
在强大的阻力之下,苹果这项新规也是一波三折,折腾了近一年,在今年4月的iOS 14.5版本更新才正式落实了这一政策。
苹果新规正式实行至今也有近7个月了,在这段时间内,以Facebook为首的互联网广告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可谓“扎克跌倒,库克吃饱”。
广告技术公司Lotame估算数据显示,仅Snap、Facebook、Twitter 和YouTube这四家提供广告服务的科技平台,今年下半年就已损失近 100 亿美元;而根据金融时报10月18日的消息,苹果广告业务所占市场份额6个月来增长逾2倍。
具体来看,苹果通过点击广告获得的iPhone应用下载量中,苹果内部业务占58%,而在去年,该业务的市场份额仅为17%,同比上涨高达241%;此外,分析公司Evercore ISI预测苹果或在本财年从其广告业务中获得50亿美元的收入,并在3年内创收200亿美元。
这足以说明,苹果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的新规,客观上打击其他互联网平台在iOS生态中的收入,而自身的广告业务却获得历史性的增长。
苹果的隐私新规造就的高额营收,表面上看是苹果霸权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实际上隐藏的商业逻辑是用户对广告平台无休止的窥探已经到达忍无可忍的地步,因此这项新政背后是具有广泛民意支持的。
作为广告主的卖家,更应学会抽丝剥茧,解读出商业现象底下的深意。具体而言,卖家首先就应考虑是否要从个性化广告领域抽身而退;其次,假使真的要退,接下来该选择哪种广告形式,是高投入高收益的视频广告,还是大音希声般的信息流广告,或是其他类型的广告?这些问题都需要卖家仔细思考抉择。
【原创申明】为了更好保护支持原创内容和对忠实读者负责,本网站跨境阿米SHOW(网站地址:www.amishow.com)及公众号跨境阿米SHOW(微信号:amishow321)刊载的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所有内容,除签署正式付费转载协议伙伴外,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修改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或本公众号的内容。本网站或本公众号部分引用资料只代表原作者意见,不代表本网站www.amishow.com或者本公众号『跨境阿米SHOW』任何立场,如发现本站文字存在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微信号:amishow01」「邮箱copyright@amishow.com」处理。
发表评论
请先登录后参与评论
{{ item.user_info.display_name }}